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这个故事呢,是发生在我国的古代,也就在晋朝。当时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姓王名淳,他活得不耐烦了,竟然决定要带兵反叛,要知道,在古代做出来这种事情,那是绝对不能被皇上容忍的。如果不成功,那不仅自己会死得很惨,就连家里人和所有亲族都要跟着他一起倒霉。所以他的兄弟,姓王名导,就想保住家里人的性命,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子。就是诚心诚意地去向皇上认罪,想以此来感动皇上,让他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那个谋逆的心思。这天天都还没亮呢,他就和一大家子人在皇宫前跪着了,但是皇上是真生气了,迟迟也没有动静。王大人就慌了,这时候可怜的周伯仁经过了他身边。周是一个很有名、很有才华、人品也很好的官员,同时是王的朋友,还是自童年时起就认识的那种。王看到他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想叫住他让他帮自己说几句好话。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周明明是听见了他的声音,却像没听到一样,走在路上连头都不带回一下的。



其实这伯仁表面看似不理王导,但是到了晋元帝面前,却不断为王导求情,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让晋元帝同意不追究王导的责任。没过多久,这王敦率领军队打入城中,夺取了胜利,而且自封丞相,权势更大了。有一次在朝中议政的时候,对于周伯仁这位重臣,王敦打算重用,在征求他弟弟王导的意见时,王导至始至终一言不发,王敦就觉得既然周伯仁不能为他所用,所以直接下令将周伯仁处死。可惜了一代忠臣,就这样死了太不值了。

后来,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的时候,发现一些周伯仁为自己求情的奏章资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伯仁,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不过很多人也不明白,这伯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时直接说明就行了,也不至于搭上性命。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是有什么典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gxqzs.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