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械损伤


伺服反馈编码器故障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机械损伤,包括由于机械振动、碰撞、冲击、磨损等因素造成的编码器内部元件结构(码盘、轴和轴承等)的硬件损坏。


1)振动


过大的机械振动极有可能造成编码器码盘、轴和轴承的损伤。对于伺服反馈来说,有些振动是由电机本体的振动引起的,例如:电机所处的机械结构的振动、电机需要随负载连续运动等等,这种情况是比较容易预防和避免的,因为这种振动看上去就比较直观,也容易测量和采取纠正措施,只要能够将电机本体的振动强度控制在其标称的振动等级(加速度和频率)范围内,就基本上可以避免这种振动对伺服电机和反馈带来的危害了。还有一些情况,振动是在电机运行过程中伴随机械轴旋转而引起的,例如:伺服电机轴输出侧受到过大的轴向力作用,在运转时发生前后窜动造成编码器机械轴的轴向振动;或者,伺服电机在运转时,其输出轴长期受到过大的径向力作用,造成电机轴和轴承的磨损,进而使得电机轴在高速旋转时因偏心而产生强烈振动等。


 


这些振动基本上与电机本体和设备机械结构的振动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和电机运行时其输出轴的受力情况以及轴 / 轴承的磨损情况密切相关的,即使从电机本身看不出任何振动,反馈编码器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异常的轴向或径向振动而受损;同时由于此类振动主要发生在电机内部高速旋转的机械轴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危害往往会被人们忽视。


2)冲击


和所有机电类产品一样,伺服电机和反馈编码器产品也会有额定的抗冲击加速度限值标称。过大的冲击力将可能导致伺服编码器码盘、轴、轴承、集成线路板和芯片的损坏、甚至整个反馈编码器的损毁和报废。因此,在使用伺服电机过程中,须尽量避免其本体受到任何外力的撞击,尤其要防止对电机输出轴的冲撞和敲击,无论是来自轴向或径向的,例如:在往电机输出轴上安装各种传动轴套(同步带轮、联轴器、减速机轴套等)时,或者在将电机安装到传动机构的过程中,切勿用力敲击电机轴和外壳本体。


3)磨损


另一种机械损伤,就是伺服反馈编码器轴和轴承的磨损。虽然并不是很常见,但也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它有可能是因为电机轴长期振动(轴向或径向)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电机轴超速运转而引起的,尽管一般伺服电机很少出现超速运转的状况,并且反馈编码器的最大允许转速要比伺服电机的峰值转速高出许多,但是在某些异常情况下,例如:反馈信号受到干扰、伺服电机整定错误、垂直负载失控坠落等等,反馈编码器因为电机“被”超速运转而受损的风险还是依然存在的。


2 电气损坏


在各种伺服反馈编码器故障中,电气损坏也是经常发生的。一方面,当伺服电机和编码器反馈线路处在电磁兼容性能较差的机电系统环境中时,在其信号回路上可能会因为受到较强电磁噪声干扰而瞬间产生极高(几千甚至上万伏特)的高频冲击电压,导致编码器信号电路的损坏。另一方面,编码器外部线路的异常,例如:短路、断路、接错线、极性接反、电源异常(如波动)等,也都有可能造成伺服反馈的电气故障或损坏。


前面两种故障应该算是比较纯粹的电气故障,和通用编码器的电气故障是一样的。还有一种电气损坏是伺服反馈所特有的,是由于电机的机械损伤而引起的。如果伺服电机在运转时,因其输出轴长期受到过大的轴向或径向力作用,造成轴和轴承的磨损,就会在电机内部产生大量金属屑和粉尘,当这些金属粉尘附着在反馈编码器的线路板上时,极有可能因短路而造成其内部电路的故障或损坏。


3 环境影响


这里所说的环境,首先当然还是指伺服电机所处的物理环境,包括:湿度、温度、滴液、油污、粉尘、腐蚀...等等。很多故障伺服电机返厂后的维修报告里,都会提到反馈编码器因受到污染物的侵蚀而损坏,如浸液、粉尘等。污染物进入电机内部原因很多,可能是电机自身防护等级不足以抵御恶劣的应用环境,例如:将IP54 的伺服电机置于需要用水冲洗的食品卫生设备;也可能是不当的安装使用方法造成的,例如:将没有安装轴封的电机轴向上安装在有液体飞溅的环境中,或者因电机插头、插座选用不当使得液体沿其电缆接口渗入电机内部等。因此,伺服电机本身的IP 防护等级,以及产品应用集成和运行维护时所采取的环境防护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过,仅仅做好对伺服电机的应用防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伺服反馈来说,它还会受到电机内部环境的影响。从污染物方面看,正像前文所说,伺服反馈编码器的防护等级大都在 IP20~ IP40,如果伺服电机在运转时,其输出轴长期受到过大的轴向或径向力作用,会造成电机轴和轴承的磨损,从而在电机内部产生大量粉尘和碎屑,它们不仅可能会因为附着在反馈编码器的线路板上导致其内部电路的损坏,也有可能因为大量堆积而影响电气元件的散热和机械轴承的润滑。而这其实和伺服电机自身所具备的防护等级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如果再看温度方面对伺服反馈编码器的影响,则主要就是来自于伺服电机内部了,因为其绕组线圈在连续运行时的实际温度往往远高于周围环境温度,这对于紧贴在电机轴末端安装着的伺服反馈编码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威胁。通常伺服反馈的工作温度范围极限可达 +110°C ~ +120°C,过高的电机运行温度,将可能导致反馈编码器内部电路工作不稳定甚至发热损坏。因此,合理规划伺服电机的动作周期和运行负荷,防止出现过高的绕组温度,对于保护其内部集成的反馈编码器,也是十分重要的。

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 扩展

  1、编码器本身故障:是指编码器本身元器件出现故障,导致其不能产生和输出正确的波形。这种情况下需更换编码器或维修其内部器件。\x0d\x0a 

2、编码器连接电缆故障:这种故障出现的几率 最高,维修中经常遇到,应是优先考虑的因素。通常为编码器电缆断路、短路或接触不良,这时需更换电缆或接头。还应特别注意是否是由于电缆固定不紧,造成松动引起开焊或断路,这时需卡紧电缆。

 3、编码器+5V电源下降:是指+5V电源过低, 通常不能低于4.75V,造成过低的原因是供电电源故障或电源传送电缆阻值偏大而引起损耗,这时需检修电源或更换电缆。

4、绝对式编码器电池电压下降:这种故障通常有含义明确的报警,这时需更换电池,如果参考点位置记忆丢失,还须执行重回参考点操作。

5、编码器电缆屏蔽线未接或脱落:这会引入干扰信号,使波形不稳定,影响通信的准确性,必须保证屏蔽线可靠的焊接及接地。  6、编码器安装松动:这种故障会影响位置控制 精度,造成停止和移动中位置偏差量超差,甚至刚一开机即产生伺服系统过载报警,请特别注意。

7、光栅污染 这会使信号输出幅度下降,必须用脱脂棉沾无水酒精轻轻擦除油污。摘自《伺服与运动控制》。

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 扩展

编码器是一种测量或控制旋转或线性位置的设备,通常由光学或磁性元件组成。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寿命:编码器作为机械部件,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长期的使用会导致磨损、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编码器的性能。

2. 环境因素:编码器一般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中,例如高温、低温、潮湿、尘土等环境,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编码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安装不当:编码器的安装应该非常精确,因为即使轻微的安装偏差也会导致编码器的测量或控制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4. 电气干扰:编码器内部的电路受到电气干扰时,会影响到编码器的输出信号,从而导致编码器的工作不稳定或失灵。

5. 操作不当:编码器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比如用力过猛、碰撞等,也有可能导致编码器损坏。

综上所述,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主要是使用寿命、环境因素、安装不当、电气干扰、操作不当等。为了延长编码器的使用寿命,应该注意保护编码器,避免以上原因对其造成的影响。

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gxqzs.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