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中国的农历)表示季节、物候、气侯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自"立春“开始,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更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简单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口诀为: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指春季)。


立夏,小滿,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指夏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指秋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指冬季)


在我国,虽然南方北方的地域差异较大,但是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的活动一般与二十四节气是分不开的或者是区分不是太大。对于从事农业生产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比如,俗话说:芒种忙,三两场。指的是芒种时侯,各地的冬小麦均已成熟,早熟的地区已经收割并已收到了打麦场。(现在均用收割机,这种现象实际上更明显了)。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计算伏天,也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推算的,各地均是按照此规律来种植的。


有一二十四节气的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二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这些都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近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安全。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扩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反作用于经济、社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其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扩展

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gxqzs.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