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園,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俗,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给其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園死后,授予他的溢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園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園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则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 扩展

“不耻下问”是一句成语,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谏,来者犹可追。不耻下问,自求多福。”意思是说,每天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去的错误不再犯,将来的错误可以避免,不要觉得问问题是丢脸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幸福。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这句话至今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 扩展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gxqzs.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